可選3款不同產品 保証遠期正貨
【成份 每10g 濃縮顆粒】
廣藿香四錢,紫蘇葉一錢三分,大腹皮一錢三分,茯苓一錢三分,白朮二錢七分,半夏曲二錢七分,生薑八分,陳皮二錢七分,薑厚樸二錢七分,桔梗,二錢七分,炙甘草三錢三分,白芷一錢三分,大棗四分
【功效】
解表化濕,理氣和中。
【主治】
外感風寒,內傷濕滯證
外感風寒 |
惡寒發熱,頭痛 |
內傷濕滯 |
濕阻氣機:胸膈滿悶,脘腹疼痛 |
升降失常:惡心嘔吐,腸鳴泄瀉。 |
|
脈浮,舌苔白膩 |
【方義】
君 |
藿香 |
辛溫解表,芳香化濕 |
臣 |
白朮 |
(平胃散)健脾除濕 |
茯苓 |
(二陳湯)燥濕化痰、和胃降逆 |
|
陳皮 |
(平胃散)(二陳湯) |
|
半夏 |
(二陳湯) |
|
佐 |
大腹皮 |
行氣利水,治下 |
厚朴 |
(平胃散)行氣化濕 |
|
蘇葉 |
辛溫發散理氣 |
|
白芷 |
辛溫發散解表,止頭痛 |
|
桔梗 |
開宣肺氣,治上 |
|
佐使 |
生薑 |
|
大棗 |
|
|
甘草 |
|
內含基礎方:平胃散、二陳湯。
君藥是藿香,藿香本身就是表裡同治的。它偏於辛溫,有芳香特點。辛溫可解表,芳香能化濕,力量較強,所以表裡同治。在藿香作君藥的基礎上,這方我們理解它,可以用兩種方式。我們教材上這個臣藥,是把健脾理氣和胃的藥,放在臣藥的地位。其他地位次一點的放在佐藥的地位上。但我們這裡按照教材,表上,講另一種結構。大家可能更好理解一點。可以說藿香為君,帶領的兩支人馬,要解決表裡兩方面的問題。表是風寒,那就有白芷和蘇葉,增強藿香的解表作用。我們都知道,蘇葉有辛溫發散作用。對內也有理氣作用,白芷能辛溫解表,辛溫發散,同時還能止頭痛。所以蘇葉白芷在這裡增強藿香的解表作用。針對表寒。
在這基礎上,另外一隊人馬,相當於要解除體內的濕邪,解除體內的濕邪達到化濕理氣和中作用。除了直接祛濕以外,這個組合裡頭要考慮到水濕治法當中,三焦氣機的通暢,桔梗可以開宣肺氣,治上,大腹皮可以行氣利水,治下,給水有出路。中焦而言,藿香正氣散裡配有一個平胃散,和二陳湯。白朮、陳皮、厚朴和後面的甘草,這四味藥,相當於平胃散裡把蒼朮換成白朮。它能健脾除濕。
方裡的半夏、陳皮、茯苓,和甘草,起到燥濕化痰、和胃降逆的作用。就是治療濕痰。所以除濕的一個基礎方,平胃散,祛痰的基礎方,二陳湯,這個方裡都有了。這個作用,上面說的這兩個基礎方作用的部位,主要是中焦。再配合前面講的,桔梗的開宣,下面大腹皮的降氣利水治下,實際上上、中、下三焦結合,上、中、下三焦分消,治內濕力量很強。而且由於用了白朮、茯苓這一些藥,又起到一種標本兼顧。怎麼說呢?就內濕產生跟脾不運化有關,白朮擅長於健脾燥濕,茯苓擅長於健脾滲濕,和甘草相配,可以健脾益氣除濕。所以全方按這個配伍結構理解它,既體現出標本兼顧,表裡同治,又體現出三焦分消的特點。同時在除濕的基礎上,行氣力量也較大,整個藿香正氣散,治內濕方面的用藥比較多,表裡同治,治內是為主的。臨床運用時,表裡兩組藥,可以靈活運用。
【辨證要點】
惡寒發熱,嘔吐,泄瀉,舌苔白膩。
【加減】
1.表邪偏重:加香薷。
2.裡濕偏盛:加薏苡仁、澤瀉、厚朴、蒼朮。
3.食滯納呆:加山查、神麴、萊菔子。
4.無汗惡風:加防風、荊芥、麻黃。
5.咽痛:加銀花、連翹。
6.腹痛:加芍藥。
7.腹痛瀉痢:加蒼朮、黃連。
8.寒甚:加附子、乾薑。
9.口渴下痢,小便不利:合五苓散。
【注意禁忌】
本方藥多辛香溫燥,陰虧血虛者慎用。
【現代應用】
本方健胃,鎮吐,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,調整胃腸功能,抗菌,抑制流感病毒,解熱,利尿,祛痰。用於胃腸型感冒、急性胃腸炎、中暑、嘔吐、急慢性腎炎、霍亂吐瀉、不服水土、小兒食傷。
複方一般每次服用量為5g,每日兩次,詳請參看盒面服用指示。
每位新訂購客户會獲贈量匙一套,內有1g、 2g、5g量匙各一,方便冲調。